口蹄疫(Foot and mouth disease,FMD)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、热性、高度接触性传染病,主要感染猪、牛、羊、骆驼等偶蹄动物。一旦出现疫情,极易发生大范围的流行,严重降低经济动物生产性能,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。世界动物卫生组织(OIE)已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传染病,我国也将其归为一类动物疫病。下面对口蹄疫的主要特点、流行现状及净化做一个简单介绍。
一、口蹄疫的主要特点
1. 易感动物种类广泛,猪、牛、羊等多种经济动物均易感。
2. 病原血清型多,变异性强。口蹄疫病毒有O、A、C、AsiaⅠ、SAT1、SAT2和SAT3共7种血清型,而且各血清型的毒株之间没有交叉免疫保护反应。
3. 病毒的感染性和致病力特别强。
4. 病毒的传播方式和感染途径多,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都能导致易感动物感染发病。
5. 病毒潜伏期2-14天,感染率很高,动物最快十几小时即可发病,表现为口腔黏膜、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性疹,溃烂后可引起部位病变,同时伴随发热、厌食、寒战、磨牙、流口水、跛行、跺脚或踢脚、泌乳量减少等临床症状。
6. 与其他病毒相比,机体对口蹄疫病毒的免疫应答程度较低。
7. 动物感染病毒后可以持续感染带毒,感染动物的唾液、泪液、尿液、粪便、乳汁、精液、肉产品及副产品等均可携带病毒,可引发田间口蹄疫。
二、口蹄疫的流行现状
1. 国际现状
欧美发达国家持续保持无疫地位,南美巴西等少数国家取得无疫地位,目前全球口蹄疫的主要流行区域在欠发达的非洲和亚洲各国。据2017-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,流行毒株主要为O型(58.5%)和A型(16.3%)。
2. 国内现状
2009年以后,国内不再有AsiaⅠ型毒株流行。据统计数据显示,在2010-2020年期间,国内共报告口蹄疫疫情119次(图1),其中O型89次A型30次,没有AsiaⅠ型的报告。目前在国内的A型流行毒株仅有Sea-97 G2趋于可控,近两年没有A型疫情报告;而O型毒株则呈散发状态,且毒株较复杂,有Cathay、Mya-98、PanAsia和Ind-2001四种流行毒株。
三、口蹄疫的控制净化
我国控制净化口蹄疫的技术路线是“强制免疫、清除病原、净化畜群、基本消灭” ,防控措施采用“预防为主、免疫和扑杀相结合的方针”。在农业农村部制定的《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(2012-2020年)》和《国家口蹄疫中长期防治规划(2016-2020年)》中明确指出2020年口蹄疫防治目标:全国亚洲1型口蹄疫达到非免疫无疫;全国A型口蹄疫达到免疫无疫;O型口蹄疫海南岛、辽东半岛、胶东半岛达到非免疫无疫标准,北京、天津、辽宁(不含辽东半岛)、吉林、黑龙江、上海达到免疫无疫标准,其他区域维持控制标准。
目前口蹄疫控制净化的主要手段就是疫苗免疫与生物安全防控,国内口蹄疫疫苗主要有全病毒灭活疫苗、合成肽疫苗和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3种。我们需要根据所在区域流行毒株情况选择匹配的疫苗毒株进行免疫,并通过抗体监测对动物群体的疫苗免疫效果进行评估。金诺诊断开发的口蹄疫O、A型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产品可以广泛应用于猪、牛、羊的动物群口蹄疫疫苗免疫效果和抗体保护力评估,试剂盒操作简单易用,性价比高,产品S/N值可直接反映口蹄疫LPB抗体滴度水平(表1)。客户可以根据检测结果S/N值直接判定动物群的LPB抗体滴度水平,从而判定动物群体中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。